已阅读
海南有“颜”有“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近年来,海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蛙从哪来?路面之下,一条全长22.5米,宽、高均为2米的涵洞,正是一条专门留给两栖动物通行的生态通道。“建设‘蛙行道’,施工费用增加30多万元。”在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王健看来,这笔钱“花得值”。
停工96天只为不惊扰栗喉蜂虎的繁衍生息,放弃绝佳选址只为避开黑脸琵鹭栖息地,多花50多万元只为给一棵古树让路,改变大桥跨径只为守护花鳗鲡的“回家路”……
一只蛙或一只鸟,一棵树或一条鱼,发生在这条路上的一个个绿色抉择,反复揭示着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
海南靠优良生态环境吃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海南守好“饭碗”的现实所需。从项目建设到养殖种植,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如今在海南,越来越多人正积细微之力,护只此青绿。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海南长臂猿幼崽正在吃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5月18日,栖息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坡鹿。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积水成渊,聚沙成塔。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和包括PM2.5在内的五项污染物浓度守住历史最好水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5.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9.66%。
撑开一张大网,撒下、收紧。每到捕鱼时节,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渔民廖生利都会不断重复这套动作。一网下去,渔获不少,但也常常会夹杂些塑料瓶或塑料袋。
这两年,他和当地的其他渔民早已形成习惯:将海洋垃圾打捞分拣,等到上岸后交由环卫工人进行分类。称重登记,获得一定积分后,即可兑换相应生活用品。
从昌江到三亚再到更多市县,如今在海南,既捕鱼又“捕垃圾”的渔民越来越多。这一“渔船打捞垃圾”海洋垃圾多元共治模式,也入选生态环境部制度创新清单,向全国推广。
学有榜样,干有示范。放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创新示范“多点开花”。
俯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山间云雾缭绕、绿意盎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实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8.5%,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率达80.2%,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超70%,“六水共治”取得积极成效,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运行启动。
摸清海南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本底,实现全省首个自主研发方法学下的碳汇项目开发、备案和交易,搭建全省首个蓝碳通量观测系统和蓝碳数据平台,建设海洋牧场渔业碳汇示范基地,推动蓝碳国际合作走深走实。
印发《海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海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出台《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搭建碳普惠应用平台,完成步行、新能源汽车驾驶、“一网通办”零跑动等5种低碳试点场景信息化建设。
59.39亿元!去年,《崖州湾科技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出炉。以2020年全年为基准,经测算,该园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59.39亿元,这也是海南首份园区GEP核算生态价值报告单。
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连续4年开展GEP核算,到三亚、琼海、陵水等市县陆续开展市县级GEP核算,再到以园区为核算单元,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越来越多绿水青山的价值得以量化。
五指山脚下,水满乡毛纳村,老茶农王柏和精心管护着40余亩生态茶园。“生态越好,我们种出来的大叶茶品质越好。”王柏和说,如今,他平均每天卖茶就能有近500元收入,茶叶真正成了致富“金叶”。
昌江王下乡等地发展生态旅游,让风景变“钱景”;白沙细水乡等地种植碳汇林,当起“卖碳翁”;三亚、保亭等地探索“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创建茶叶碳标签产品,开展酒店“生态价”试点……
目前,我省13个“两山”转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发布一批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正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环境成为好产品,好风景变为新经济。
6月4日清晨,太阳光柔柔地铺满东屿岛,屋顶上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被依次唤醒,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也随之而来。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这个位于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的我国首个近零碳示范区,开始了全新的一天。
早上7时许,位于东屿岛西部的栈道已经有了不少晨跑的人。这条长2.2公里的栈道沿河修建,一侧是风景如画的万泉河水,一侧是错落有致的森林公园,是不少市民游客运动休憩的好去处。
早上11时许,在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的厨房里,厨师长刘苏熟练地打开电炉,舀了一些油加入锅内,开始制作当天的午餐。“跟以往用燃气灶相比,油烟味少很多,使用更加方便、环保。”刘苏说。
目前,东屿岛上的所有酒店厨房都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厨房电气炉灶的最高功率可达35千瓦,并且有调温度器,厨师操作时可调试温度。刘苏告诉记者,电气炉灶具有能效高、加热快等优点,并避免了燃气泄漏等风险。
中午1时许,气温逐渐升高,尽管户外阳光刺眼,但酒店的房间里空气干燥、气温舒适,不少客人正在休憩放松。
这样舒适的环境得益于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增设了智能灯控、空气质量检测与发布、建筑设备监控、智能客房和能源管理等多套智能系统。这些系统全时段连接着东屿岛上所有制冷设备,并监测酒店、客房、会议中心等重点场所的空气质量。当空气质量及温湿度不达标时,集成系统会连锁开启新风机组及空调制冷机组等相关空气处理设备,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和体感舒适度。
傍晚5时许,在东屿岛的西面,形如四个“大斗笠”的驿站——椰林聚落成为了市民游客的好去处。这个竹制驿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海南传统斗笠,应用了高性能、环保的竹钢作为骨架,镂空的建筑形态促进空气流通,在林间搭起了一片阴凉之地。
在斗笠的顶上,覆盖着一片片“正方形鳞片”。这些“鳞片”是为了这个驿站特别定制设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总计1518块。与常见的黑色不透光发电板不同,它的透光率达20%,既能保障驿站内部光线充足,同时又能为驿站内部供电。
夜幕降临,在三江入海口的观景台上,灯带亮起来了,白日里熙熙攘攘的东屿岛恢复了宁静。在这里,垃圾可回收、厨房不油烟、屋顶能发电成了东屿岛的新生活方式。
6月4日清晨,在位于海南鹦哥岭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革新村野生大叶茶育苗基地,基地负责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符永进弓着腰走进苗圃,仔细察看茎秆高度、叶片状态,然后拎起水管轻柔地喷洒浇灌。
“今年我带头育了10万株苗,长势不错,预计9—10月就能出圃了,能赚20万元左右。”符永进高兴地说,由于他选用当地野生大叶茶树掉落的成熟茶果来育苗,成本投入少、育苗难度低,收益也较为可观。近1年来,当地50多户村民靠着培育茶苗,赚了将近120万元。
据初步统计,白沙境内拥有野生大叶茶15万株,其中10万多株在南开乡。以前,除了周边村民用其制作凉茶外,这一珍贵的“宝藏”并不为外人所知。近些年来,白沙有关部门联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院校开展了资源清查、确权登记、收储评估等各项工作,并借助白沙生态资源资产运行平台(以下简称“两山平台”)谋划推动野生大叶茶产业链发展,让一片片“绿叶”变成了致富“金叶”。
通过在“两山平台”推出生态资源产品——南开乡大叶茶种植项目,南开乡政府与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牵手”培育野生大叶茶种苗,于2023年底完成首批育苗合作,让符永进等农户首次尝到野生大叶茶产业的甜头。
如今,该企业还将种苗分发给村民种植,收购村民采摘的茶青,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当天下午,记者走进革新村村民的橡胶林,只见齐腰高的野生大叶茶树栽满了山坡,一些农户正在对其修剪枝叶,做好管护。
“夏天橡胶林茂密,茶树静静休养;等冬季橡胶树落叶后,我们就采摘茶青,用于制作早春茶。”革新村老人符亚玉自学制茶,成立了全村首个手工茶作坊,吸引全省乃至北京、上海等地的茶叶爱好者慕名而来。
像野生大叶茶这样的生态产业致富故事,正在白沙各地上演。白沙依托“两山平台”,整合提升零碎资源,将“山水林田茶药花”等自然资源打造成生态产品推向市场,筹划形成了电商产业园、国家南方训练基地、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等31个招商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如山兰稻等生态产业,并通过开发生态金融产品,推动菌菇种植等林下经济发展。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承载着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使命,积极维护独特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致力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清洁能源的推广、绿色交通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过去一年,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开启美丽海南建设新篇章。(点击查看更多)